课件编号21125033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同步课件(共37张PPT)+素材

日期:2024-09-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00次 大小:17237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同步,课件,37张
    (课件网) 第13课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一一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 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 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01 体会格律之美,感悟情感之美。(重难点) 0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重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人在唐代并称“大李杜”。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李白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整体感知———探寻背景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首联语气平和,娓娓道来。第三、四、五、六句朗读时把握重轻读,抑扬顿挫。要重读“随”“入”“尽”“流”。重读的字音一般都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 这首诗正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豪情万丈)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一种豪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品律诗之格律美。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感受诗歌音韵美 1、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1)凝神静听,细细体会节奏、音韵、停顿、情感的掌控。         (2)判定感情基调,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 听读古诗,用笔划分节奏“/”和重音。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到古时的楚地漫游。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更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请在梳理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近景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精读细研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起到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目的。 精读细研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赏析“随”和“入”的妙处。  (1)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2)“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