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25040

13 唐诗五首 《黄鹤楼》同步课件(共45张PPT)+素材

日期:2024-09-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41645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唐诗,五首,黄鹤楼,同步,课件,45张
    (课件网) 黄鹤楼 崔颢 01 新课导入 内容总览 02 整体感知 03 深入探究 04 课堂小结 05 拓展延伸 06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文人评《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黄鹤楼》为第一。“ 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沈德潜:“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崔颢(约704~754) 汴州(开封)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盛唐诗人。 著有《崔颢集》。 整体感知———了解作者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址黄鹄矶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黄鹄矶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传说是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黄鹤楼名字的由来 白云黄鹤图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黄鹤楼历史沿革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黄鹤楼历史沿革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黄鹤楼地理位置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诗词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整体感知———背景知识 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2.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去:离开。 空:只。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