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通过初读、品读、深读、展读的步骤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通过初读、品读、深读、展读的步骤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陋室铭》吟唱音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经典铭文,仅仅81字就占有了古代优秀散文的一席之地,这就是《陋室铭》。 二、初读文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诵读] 第一遍,读清楚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第二遍,听录音学吟唱,把握节奏。 第三遍,全班齐吟,圈出韵脚。 补充“铭”的文体特点: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疏通诗意]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完成课文翻译。 三、品读文本 问:题目是《陋室铭》,作者的“室”到底陋不陋呢? (一)陋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迹罕至)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门前冷落)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失意落寞) (二)不陋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高雅)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高雅) 陋室不陋的原因: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实际上是对陋室主人品德高尚的颂扬,开篇设喻引入,采用类比手法,德馨之人居住的陋室,就好比有仙人居住的名山,就如有龙潜游的异水。)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与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作者的陋室何尝不是如此?)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典故,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更突出自己的志趣抱负) 四、深读文本 知人论世: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有“诗豪”之称。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实践“永贞革新”。但革新很快宣告失败,刘禹锡也因此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屡遭贬谪,宦海沉浮,但始终不屈。上学期学过他的《秋词》。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五、展读文本 问:以上中你发现了什么? 补充:五一梅大高速坍塌,下跪拦车老人采访视频。让学生感悟“德馨”的传承,感悟“德馨”在此次事件中的具体内涵,于课堂中融入德育。 六、课堂小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正是这种乐观旷达,成就了刘禹锡。哪怕面对身居陋室的穷窘境况,依然着力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