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36335

湘文艺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2单元《八音和鸣(三)——秧歌锣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5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506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文艺,八年级,音乐,上册,单元,八音和鸣(三)——秧歌锣鼓
  • cover
《八音和鸣(三)———秧歌锣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为《八音和鸣(三)》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解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这节课我们主要来了解中国的秧歌文化,教材中选用了鼓、钹、锣等乐器与声势动作,让学生积极参与秧歌文化的学习和感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鼓、钹、大锣、小锣的音色特点,能积极参与打击乐器和声势练习,进行有关秧歌锣鼓的活动练习与创编。 2、学唱《大秧歌》旋律,了解秧歌舞步“十字步”及要点,在合作中感受东北秧歌的情绪、韵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打击乐器:鼓、钹、大锣、小锣;电子琴。 教学重难点: 感知秧歌文化的特点,运用打击乐器与声势动作,对《大秧歌》进行合奏及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1 2 3 4 5 - | 5 4 3 2 1 - | i 5 - 0 |3 4 5 – 0 | 同学 们 好, 老师 你 好, 唱 歌, 跳 舞, 5 4 3 2 3 1 ‖ 我们 一起 上 课。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猜个谜,这也是这节课上我们要了解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大家猜猜是什么? 虽是寒冬三九天, 男女老少扭得欢。 左摇右摆心情爽, 逍遥自在赛神仙。 同学们,你们猜到了吗? 生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意在由此问题引入本节课) 师:对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秧歌锣鼓的魅力。{出示板书}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中国秧歌文化。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什么是秧歌? (设计意图:教师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要地了解秧歌的相关文化,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根据自己的所想“畅所欲言”。 师概括。(出示幻灯片)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地方秧歌实录片段。(播放视频) 师:有谁能告诉老师,这段秧歌表演中使用了哪些乐器? 生回答。 师概括。(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通过片段欣赏引入新课教学) 2.通过乐器与声势动作,感受体验锣鼓经的合奏谱。 (1)运用打击乐器与声势动作练习锣鼓经鼓点。 ①老师示范鼓的节奏练习,带全体同学用声势动作完成鼓(左右手交替拍击大腿)节奏练习;之后请学生演奏。(板书) ②老师示范小锣的节奏练习,带全体同学用声势动作完成小锣(右手指拍击左手掌)节奏练习;之后请学生演奏。(板书) ③老师示范钹的节奏练习,带全体同学用声势动作完成钹(单击:手掌平开合击;闷击:双手掌相对拍击)节奏练习;之后请学生演奏。(板书) ④老师示范大锣的节奏练习,带全体同学用声势动作完成大锣(双手拍击大腿外侧)节奏练习;之后请学生演奏或同时让学生写出节奏。(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声势动作”或“口诀”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观察、模仿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热爱。) (2)锣鼓经鼓点合奏 ①声势练习 学生以四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声势动作练习。 ②鼓点合奏 四位同学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用打击乐器合奏鼓点。并请一组学生自己定起始速度,反复敲击一遍。 ③即兴创编 师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即兴创编四小节节奏,前提是统一拍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学唱《大秧歌》曲调。 师:同学们刚才演奏和创编得非常好,可大家再仔细想想,我们平时听到的民间秧歌除了打击乐器外,还加入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大秧歌》) (1)老师弹奏曲调,全体学生随乐分别用连音和断音的方式用“啦”模唱,由此体会演唱时带来的不同情绪感受。 (2)东北秧歌的节奏富有变化,大量运用附点音符,因此一定要准确唱出演唱谱中附点与“十六、八”的节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 4、学跳秧歌舞步。 (1)老师根据音乐示范基本秧歌舞步———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