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37388

14.1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凉美学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29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实录,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解密郁达夫,寻找生命的另一种“美” ———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凉美学 微课实录 01 文字实录 师:同学们,《故都的秋》是颂秋还是悲秋呢? 生:肯定不是悲秋。 师:那是不是颂秋? 生1:是,但有点不太像。 生2:我觉得不是颂秋。 师:悲秋明显不是,虽然好像是颂秋,但是跟前人的颂秋的内容却不同。古人的颂秋是对美好的河山、丰收的赞颂,但是郁达夫却称颂的是秋天的清、静和悲凉,这些本应该成为悲秋的特点,他看到了一种悲凉之美。 师:那我们如何来总结郁达夫的这种复杂的情感走向呢? (学生沉思不答) 师:我们可以迁移影视剧中的一个概念:“BE美学”(bad ending)。有这样一种观影倾向,观众不喜欢大团圆式的美好结局,反而推崇一种悲剧式的结尾,认为悲剧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强的冲击力,更动人的情感。那如果我们用一个类似的词来概括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于悲凉的认识,它可以叫做“悲凉美学”。 师:关于悲凉美学的具体内涵等会有一个环节会留给同学们去探讨,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为什么郁达夫会形成这种“悲凉美学”? 第一,这是中国文人的心态底色。课文第12段也说中国文人大多都有一种颓废色彩,容易多愁善感,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第二,受到日本“物哀”美学影响。郁达夫青年时期去日本留学,自然会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物哀”从大的角度来说类似于寓情于景;从小的角度见到那理解就是“以悲为美”,以事物的伤残为美。“物哀”思想喜欢小巧玲珑精致素雅短暂易逝的事物,认为永不再来的当下才是美的极致,不追求事物的永恒。举两个例子 (PPT展示图片):1、日本的樱花就是一种小巧精致但是容易凋谢的花;2、新海诚《你的名字》,其中悲剧情节、灾难设定体现了这种物哀审美,在这种极致的伤悲之下表现极致的美。 师:那日本的物哀美学跟郁达夫的悲凉美学完全一样吗? 生(集体回答):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师:是的,我们不能把他们完全对等起来。因为其中华文化属性糅合了物哀之美进而呈现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我们不是刻意制造悲凉的景物去欣赏,而是主动要去面对并欣赏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伤。郁达夫对秋天悲凉之美的欣赏,这是受“物哀”美学影响的一面;但他是希望追求一种永恒的美,就像文章最后一段“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我们能够看到他具有个体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考。 师:课堂前期大家一起寻找郁达夫具体描写的景物,那么老师给同学们提供几个景物 (PPT展示:牵牛花、落蕊、秋蝉、果树),大家选择其中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进行思考,分析如何体现了郁达夫的这种“悲凉美学”,随后小组讨论,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学生开始讨论) 师(提示学生思考方向):在思考的过程中,大家既要看到郁达夫如何营造景物的悲凉之感,也要去思考悲凉之美如何体现出来的,这种“美”不只在景物上,也是郁达夫独特的生命思考。(小组讨论结束) 师:好了,讨论的时间结束啦,哪位同学想主动与我们分享一下? 生3:我想选槐树。作者说什么都没有,只能感到一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我觉得郁达夫从触觉这一点看到了落蕊的细腻之美。 师:除了触觉,还有没有其他感官的描写。 生3:有,还有听觉、嗅觉、视觉。 师:那郁达夫描写了这么多感官的感受,我们可以总结为…… 生3:多重感官的细节描写。 师:这位同学从感官上看到了郁达夫对于落蕊细腻之美的欣赏。看来你和郁达夫一样也是一个细腻的人,一般我们欣赏的是哪一种状态的花啊? 生3:开在树上的花。 师:没错。但郁达夫欣赏的是什么。 生3:落在地上的落蕊。 师:所以,他没有只欣赏花开满树的灿烂,也看到了花谢的美感,在凋零的悲凉之中他捕捉到落蕊的细腻之美,就像“黛玉葬花”,作者与这些落蕊形成特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