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祝福》中关于“我”的描述,把握“我”这一人物身份的多重性。 2.探究作者设置“我”和“‘我’的故事”的必要性,理解“我”对主题表达的深层次的作用。 3.思考鲁迅笔下的“我”给当今的我们以怎样的精神和思想启迪。 重难点: 探究作者设置“我”和“‘我’的故事”的必要性,理解“我”对主题表达的深层次的作用。 教学过程 【情境任务】 过渡语:《彷徨》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但是有一个独特的“我”在许多篇目里出现。经过初选,同学们比较青睐的是这两幅图,假如图片里的人物都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我”,你认为哪一幅最能确切表达呢? 【活动一】多重的“我” ———探究《祝福》中“我”的身份 请独立思考,梳理《祝福》中跟“我”有关的情节内容,探寻“我”的身份。 补充:“我”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两者有什么区别? 明确: 旁观者是局外人,参与者是局内人。钱理群先生说《祝福》也有两个故事:“我”的回乡故事,“我”讲述的“他人”———祥林嫂的故事。“我”的故事里“我”自然是参与者,“我”讲述他人故事的时候“我”就可以是旁观者。这说明“我”的存在与“‘我’的故事”很重要。 【活动二】小议文学改编 ———论《祝福》电影中“我”的消失 学生答案出示: 答案反馈: 学生的回答主要是从“我”作为次要人物的作用上给出理由,关于主题也仅仅停留于封建礼教对于人的压迫上。 追问:我不存在时,小说的主题还是反封建反礼教。那么如果我存在,小说的主题会不会有更深刻的意味呢? 明确: 心理:悚然、踌躇、胆怯、不安。(板书:踌躇不安) 行为:回答是模棱两可的(“说不清”);动作是逃避的(“决计要离开”)。 问:“我”是祥林嫂眼里出过门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却为什么一直“说不清”呢? 明确: 因为“我”无法明确回答他,所以也无法成为她的救命稻草。对于她的命运,“我”是无能为力的。(板书:无能为力) 问:“我”明明是一个清醒的启蒙者,为什么还是无能为力?试想,现在的你也全然知道祥林嫂的悲剧,若你穿越到了当时的鲁镇,你能拯救她吗? 明确: 不行,因为这是个时代的悲剧,而非个人的悲剧,这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的思想所导致的,凭个人力量是无法疗救的。想帮帮不上,想救救不了,那作为一个觉醒者,是不是很痛苦?所以“我”才会逃离。(板书:清醒痛苦) 问:“我”凭借个人力量疗救不了,有没有什么办法或许能拯救呢? 明确: 需要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去唤起更多人的觉醒,去一起探寻一个疗救社会的药方。这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中贯穿的主题———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和“‘我’的故事”是作品主题表达的必然选择。(板书:作品的选择) 那我们再回过头,大家会发现我们刚才一直探讨的是一个作者塑造的“我”,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也是鲁迅先生在小说中的代言人,比如《孔乙己》《故乡》中都有“我”的身影。鲁迅先生想要通过“我”这个形象表达什么?关注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讲述《呐喊》和《彷徨》的创作缘由,你可以从中发现鲁迅先生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 从满腔热情想要疗治这个社会到意气冷却自我反思。(板书:反思之路) 小结: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并非单方面向外抨击,更多的是向内的反思。他在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斗士的过程中,也在文学创作里完成了自我意识的成长和革命思想的发展。所以“我”在作品的选择之外其实也是作者的选择。(板书:作者的选择)所以“我”和“‘我’的故事”不可以被隐去。 【活动三】封面选择———呈现我的思考 过渡语: 经过对“我”的形象的剖析,我们再来完成这个任务,你觉得哪一幅更能演绎“我”的形象,更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