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54431

【项目式学习】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教案+素材【松鼠课堂】

日期:2024-09-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990817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松鼠,素材,教案,课件,黄鹤楼,项目
    八 上 第 三 单 元 唐 诗 五 首 黄鹤楼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 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 黄鹤 楼 崔颢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朗读诗歌,感 鉴赏诗歌,感 品读诗歌,探 受诗歌韵律美 受景物与情感 究崔颢的多重 和节奏美。 融合。 愁绪。 任务情境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 蛇山,享有“天下绝景”的 盛誉。据说李白登临黄鹤楼, 本欲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 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 无法超越,只在崔诗下面题 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 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 任务情境 古人评价本诗具有“气象恢 弘、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今天, 老师邀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 己喜欢的绘画方式为《黄鹤楼》 配一幅插图。 真情朗诵, 读“愁”味 初读诗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真情朗诵 朗读《黄鹤楼》时需要放缓语速。 诵读尾联时语调要低沉,“何处是”三 字要读出惆怅迷茫之感,“使人愁”三个 字,语速要最缓,接近一字一顿,强化愁 绪。 疏通诗意 去: 离开。 空余:只剩下。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 译文: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返回,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疏通诗意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 译文:盛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 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赏读诗歌, 绘“愁”景 赏读诗歌,绘“愁”景 赏读诗歌,绘“愁”景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 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 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 悠悠,岁月不在之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 孤寂与苦闷。 赏读诗歌,绘“愁”景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 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 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 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赏读诗歌,绘“愁”景 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 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白云千载空悠悠 空:“空空的”“空荡荡”之意,“空”字蕴含了世 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重在抒情。 赏读诗歌,绘“愁”景 “历历”描绘出山川的清楚分明,“萋萋”描绘出草木极其茂盛的 状貌。 这么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全诗哀愁的情感是否矛盾? 不矛盾,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借江上繁荣景象衬托出 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联系背景, 品“愁”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 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随着时间 的推移,天色会越来越暗,家乡的位置会越 来越模糊,作者此刻强烈的思乡之情会越加 浓厚,难以排遣。 结合助读资料,说说诗人到底有哪些“愁”?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公元 723年,崔颢不到20岁就中了进士,但因得不到 有力人士的推介,只好远离京城长安,他四处 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他途经武昌而登 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胜景,想念家乡。 结合助读资料,说说诗人到底有哪些“愁”? 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愁 仕途不顺的失意之愁 世事变迁的吊古之愁 主旨情感 《黄鹤楼》为吊古伤怀的诗,描写了诗人 登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仕途不 顺的失意、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同时,从昔 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着手抒发了世 事变迁的感叹。 板书设计 巩固训练 (1)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 “_晴__川__历__历___汉__阳__树__,芳__草___萋__萋__鹦__鹉___洲__”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 (2)崔颢的《黄鹤楼》中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