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秋词(其一) 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今天,我们试着用我们琅琅的书声来诠释这首诗,好吗?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展开想象。 2. 疏通诗歌大意,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 3.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重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 逢秋 悲寂寥, 我言 秋日 胜春朝。 晴空 一鹤 排云上, 便引 诗情 到碧霄。 划分朗读节奏 理解诗词大意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 冷清萧条。 春天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 推开 蓝天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晴空之中,一只鹤振翅高飞,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 1. 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 在中国,特别是深秋的萧条肃杀,总是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的愁苦之情,而许多文人往往命途多舛,于是,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的一个主题。 细读感悟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在这种心情下写的。 写作背景 第一句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第二句直抒胸臆,以“胜春朝”来热情赞美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自己不同于前人的悲秋观念,点出心目中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景,折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 2. 诗人抓住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 一片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景象,写出了秋天的澄明和开阔。 “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鹤”所体现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诗人情志的体现。 白鹤冲破云层的壮丽景象,不仅触动了诗人的视觉,更引发了诗人的豪迈的诗情。秋日晴空、白鹤凌云的明丽秋景不仅表现出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也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3.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再次朗读,读出诗人的自信豪放。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全诗一论一据,前两句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以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课堂小结 夜雨寄北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展开想象。 2.疏通诗歌大意,学习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3.把握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