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62048

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同步课件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30294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同步,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岳飞是为收复八百里山河而活着,杜甫为天下大庇寒士而活着,陶潜为理想中的桃花源而活着。那么我们呢?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听一听罗素的答案———他为什么而活着。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1.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整体感知———本课目标 2.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罗素(1827-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遏( )制  孤寂(  ) 战栗( ) 边缘(  ) 微薄(  ) 赐( )予 è lì yuán bó cì jì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濒临: 俯瞰: 臼齿: 茸毛: 蔓延: 洗涤: 紧接,临近。 俯视。 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向四周扩展延伸。 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同情苦难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1.带来狂喜 2.解除孤寂 3.见到天堂的缩影 1.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2.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3.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社会) 1.饥饿的儿童 2.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3.孤独无助的老人 4.全球性的孤寂、贫穷和痛苦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初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总写“我”一生的三大追求。 (2-4)分述“我”三大追求的内容。 (5)总结“我”为这追求活得值得。 精 读 品 析 第三节 1.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的笔法,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为何而生 精读品析 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渴望爱情 爱情带来狂喜 爱情摆脱孤独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精读品析 第一位:艾丽丝· 皮尔索尔· 史密斯 婚姻时间: 1894~1921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22岁,艾丽丝大5岁,此事遭罗素家人强烈反对,没有出席婚礼。1902年婚姻 出现问题,罗素移情别恋,1921年正式离婚,艾里丝对罗素感情很深,离婚后对罗素的动向仍甚为关注。 第二位:多拉· 布莱 婚姻时间: 1921 ~1934 英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两人曾一同访问苏联和中国,回国后结婚,时年多拉27岁,罗素49岁,婚后生有一男一女,他们创办了学校,双方有一份可以允许对方发生婚外情的协议。两人感情最终还是破裂了。 渴望爱情 精读品析 第三位:皮特· 斯彭斯 婚姻时间: 1936~1952 她是多拉雇的家庭教师,两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