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默写 1.(1)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 (2)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 ,欺人奈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浣溪纱》) 二、阅读 (一)阅读《定风波》,完成问题。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莫听穿林打叶声”,既渲染出雨骤风狂,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何妨吟啸且徐行”点明词人反应慢,没发现下雨,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C.“任平生”三个字点明词人此次雨中徐行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D.全词语言诙谐,于简朴中见深意,借旅中遇雨一事抒写词人襟怀。 3.词人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请简要概括。 答:———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体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完成问题。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词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最后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画面。 答: 作者和朋友在洛阳午桥桥头畅饮,桥上欢声笑语,而月光照着桥下的流水,长长的流水静静地流去,寂静无声。 (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问题。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上片中词人运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C.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 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D.词的下片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7.这首词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简要分析。 答:———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使用了联想及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等词句,表现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忠贞爱国之情。 (四)阅读《浣溪纱》,完成问题。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言明时节为深秋。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这肃杀之声,使人愁绪纷乱。 C.“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的迷茫与不安。 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教学总结与反思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总结】 1.特别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包括字词的释义、句子的理解等。通过反复诵读和练习,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了文本的内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重点探讨了孟子所主张的“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学生们能够理解并体会到孟子对于道义与生命的权衡,以及他对于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 【教学反思】 1.课堂导入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压缩,不利于学生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今后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2.在教学方法上,尝试采用了多种方式,如诵读、讲解、讨论等,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更加生动、有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