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78218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31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师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把课文的重点段落 3— 11 段整合出五幅图,分别是 :破院秋色图、落蕊秋意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与此同时,师生共同赏析并探究这五幅秋景图,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的眷恋、不舍之情。 教学目标 领悟故都的秋色与作者主观心情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 难点 :体会散文中情与景的交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诗中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雨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所以,文学作品很多都是作者的主体感受和客观现实的结合体,特别是比较优秀的代表作品 , 是作家用生命写出来。因此,在真正学习《故都的秋》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郁达夫很早(三岁)就失去了父亲,之后随着哥哥一起去日本留学 , 他在日本生活期间受尽了屈辱和歧视。1937 年,他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五年之后他被日本人抓去被强迫做翻译官,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便暗中保护和解救很多革命同志。1945 年,日本人残忍地将他杀害。1952 年,我国政府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他。之后,郁达夫被称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郁达夫的性格 , 抑郁善感。因此,他在审美追求和文艺观方面,总是喜欢“静”的文学,也写了很多“静如止水”的文章。 代表作品 : 中篇小说 :《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出奔》 短篇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迟桂花》、《薄奠》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三、写作背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郁达夫迫于黑暗势力不得不隐避在杭州,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他的创作枯竭了、他的人生理想也被残忍地扼杀在黑暗势力之中。于是,他写了许多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 年 7 月,作者由杭州辗转赶往北平,希望能再次尝一尝皇城的秋“味”。于是便写下的《故都的秋》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进行感受型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五、整体感知,思考问题 (一)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清、静、悲凉。 (二)作为南方人的郁达夫,因为什么会对北国的秋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情感呢?(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 1.南国的秋与北方的秋有很多不同之处。 2.距离产生美。(1)时间上的距离。作者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来过北平。(2)空间上的距离。杭州距离北平有 1300 多公里的距离。 3.对祖国特殊的感情。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要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践踏,作者是怀着最后看一眼这故都的秋味,才重游皇城的。 以上三点都让作者对故都的秋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 六、品读鉴赏(串讲重点部分 3— 11 段) 根据课文描摹的景物,师生共同整合出五幅秋景图 :破院秋色图(第 3 自然段)、落蕊秋意图(第 4 自然段)、秋蝉残声图(第 5 自然段)、秋雨话凉图(6— 10 自然段)、秋枣奇景图(第 11 自然段)。 下面同学们带着问题探究课文,问题如下 :请同学们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品味语言,探究隐藏在美文背后的郁达夫。 (一)破院秋色图 通过破院秋色的描写,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呢?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认真赏析这幅图,进行讨论,探究这幅图背后郁达夫的思想感情。 “破屋、破壁腰”体现出北平的衰败感、沧桑感 ;“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泡一碗浓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