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78476

《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共34张PPT)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9-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96578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4张,PPT,初中,语文
  • cover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新课导入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素养) tuí yuè yù qǐn yǔ suì zǎo xìnɡ bǎi yuán 夕日欲 颓 沉鳞竞 跃 与 其奇者 未 寝 相 与 遂 藻 荇 竹 柏 猿 读一读 tuí yuè yù qǐn yǔ zǎo bǎi 夕日欲 沉鳞竞 其奇者 未 相 竹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作者简介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常识积累 承天寺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写作背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单扇的门,泛指门。这里指门窗。 愉快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动词,享受。 睡觉。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共同,一起。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课文解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动人游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跟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课文解析 游。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课文解析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课文解析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