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83114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145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统编,语文,八年级
  • cover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3. 体会作者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白杨树是一种高大挺拔的树,它的树干笔直,树枝向上伸展,给人一种坚强、不屈的感 觉。 二、作者简介 1.介绍茅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 明确: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 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 《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2. 讲述“矛盾”笔名的由来。 明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被蒋介石通缉,由于报社不敢登他 写的文章,所以他内心十分矛盾,便在手稿上署笔名为“矛盾”。后来,叶圣陶建议在“矛” 字上加草头,改为“茅盾”,沈雁冰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 三、背景链接 1.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明确:1940年,茅盾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 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1941 年, 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写下这篇文章。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 十二卷(人民文学-出卷网-1986版)。 四、文体知识 1. 讲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明确: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这类散文 会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 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举例说明托物言志散文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某种志向、情感、意愿的联系。 明确:例如,“红梅”可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老黄牛”可以象征勤劳朴实的品质。 五、字音教学 1. 展示词语: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欲睡、 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 2.学生朗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 明确:大毡子 (zhān) 、主 宰(zǎi) 、 倦怠 (dài) 、 婆 娑(suō) 、 潜滋暗长 (qián) 、 旁逸斜出 (yì) 、无边无垠 (yín) 、 恹恹欲睡 (yān) 、坦荡如砥 (dǐ) 、 秀颀 (qí) 、 虬枝 (qiú) 、 纵横 决荡 (jué) 、 妙手偶得(ǒu)。 3.分组朗读词语,每组朗读4个词语。 明确:第一组: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第二组: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 欲睡;第三组: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第四组:妙手偶得。 六、整体感知 1. 揣摩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把握作者感情。 明确:“白杨礼赞”即“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礼赞”是崇敬 地赞美。 2. 文章脉络梳理。 明确: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抒情线索,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之情。 第二部分(②———):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⑤⑥):描绘白杨树的形象与品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⑦⑧):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 题。 第五部分(⑨):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3.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