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92778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日期:2024-09-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106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 cover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深情。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引用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 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难忘的往事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往 事的文章———《往事依依》。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于漪,她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几件往事, 表达了对文学的热爱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回忆,感受文学的魅力。 展示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图片,如经典书籍的封面、文学名著中的场景等,激发学生的兴 趣。 (二)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 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 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代表 作品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等。 请学生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断句错误。 提问:文章围绕“往事依依”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读《千家诗》等几件往事。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修辞、情感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如: (1)“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 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将《千家诗》比作编织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千家诗》在作者 童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句 话中的“雕镂”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形象地表现了老师的讲课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3)“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 句话通过对国文老师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师讲课的投入和对学生的感染力。 (五)合作探究,理解主旨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回忆的这些往事,对她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阅读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哪些意义 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明确: (1)作者回忆的这些往事,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激发了她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她良 好的阅读习惯,为她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拓宽青少年的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