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95937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378129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2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于诵读中品味诗韵,感受诗歌意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的审美能力。 3、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4、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美读诗歌,深入体会诗歌景、理、情的完美融合。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去欣赏一处美景,感受一段深情,品味一种理趣。 2、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 ———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解读文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 《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作 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 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 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 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 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三、基础知识 1、课文范读 2、夯实基础,掌握字词 滟滟( )   皆似霰( )   汀上白沙 ( ) 纤尘( ) 捣衣砧( )   碣石( ) yàn zhēn xiān jié tīng xiān 3、串讲诗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波光荡漾的样子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译文: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译文: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沙滩 微细的灰尘 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穷尽 只见、仅见 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只相似”。 译文: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