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98531

把“比较”用到极致——初中语文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日期:2024-09-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11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比较,用到,极致,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
  • cover
把“比较”用到极致———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研读文本过程中,为了避免对美文的肢解欣赏,避免鸡零狗碎东剁西砍,需要对这篇优美的经典散文的“美的要素”进行解构,然后建构重组,形成阅读欣赏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分析,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处。 设计的三次“比较”,从内容理解到个性表达到艺术手法,呈现出思维训练螺旋上升的课堂结构形式;对比阅读过程中,有“放”(学生自主阅读对比分析,交流发现);有“扶”(教师给予适当的示范和恰当的指导);有“收”(精炼的板块小结归纳提升学生活动成果),呈现出收放自如的课堂对话风格。 “比较”是形式,也是内容;是方法,也是过程。三个层面的比较,就是在文本中徜徉三个来回,如是,则不仅能欣赏到济南冬天独特的美,而且能感悟到老舍先生的运笔之高妙。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 比较分析,欣赏作者高妙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意,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 比较分析,欣赏作者高妙的语言表达艺术。 流程概说: 一.文意理解: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语。 明确:温晴。 学生活动:读课文,说说在哪些地方读到了“温晴”。 明确: “没有风声”而且“不是响亮的天气”,是“温晴”; “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人们面上含笑”,是温晴; “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是“温晴”; “卧着点雪”的小村庄成了“小水墨画”,是“温晴”; “冒着点热气”的水,绿绿的水藻,“空灵的蓝水晶”,是“温晴”。 这一活动,通过自由朗读,提取信息,迅速抓住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回读课文,通过一个说读活动,强化了对这个特点的认识,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比读”活动进行的铺垫。 二.精段研读:比较阅读课文第3段和第5段,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屏幕显示:可以从景物的特点、段落的结构、写景的方法、作者的情感、句式的安排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比读”活动:先比较两段文字之“异”。 因为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为接下来“比同”蓄势。 明确: 描写对象不同,前者写山,后者写水; 段落结构不同,前者总分总,后者递进; 表现手法不同,前者虚实相映,后者写实;前者多角反复,后者定点特写; 句式安排不同,前者以长句为主,后者长短句交错。 第二次“比读”活动:比较两段文字之“同”。 通过“比同”,将学生对写景的艺术手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 明确: 景中都有温晴,围绕共同特点来写; 景中都有喜爱,喜爱之情,情景交融; 景中都有色彩,不是单调枯燥,而是色彩缤纷,“银白,暗黄,白,微黄,粉色,绿,蓝,红,灰”,彰显着温晴与生机; 景中都有情态,运用拟人手法,使得山水皆含情; 景中都有读者,“看吧……”,“叫你……”这样的祈使句式,拉近作者与读者,使人身临其境。 这一活动,其实是两个层面的比较,“比异”是基础,“比同”是提高;“比异”以美句的赏析为基础,“比同”以写景的规律提炼为目的。在比较中,既完成了语言的欣赏,又对语言表达艺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可谓“一石二鸟”。 三.深度探究:文中写“山”的三段文字,探究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这是第三次“比读”活动,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欣赏活动。 屏幕显示:可以从山的状态、美的特点、侧重、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 都是写山,状态不同:第二段写晒着太阳的山,第三段写薄雪覆盖的山,第四段写城外远山; 都是写山,美感不同:第二段重在表现安恬之美,第三段重在表现秀气之美,第三段则是淡雅之美; 都是写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