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201237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87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统编,语文,八年级
  • cover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读写并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学生通过朗读与赏析,深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 学生能够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4. 学生体会中华儿女的精神和意志,培养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赏析其形象。 (2)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难点: (1)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表达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欣赏过许多植物的风姿,比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竹的雄 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的倩影,“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中柳的 风韵。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不同的树 — — 白杨树,看 看它有怎样的特点和魅力。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 1. 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 2.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 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 行疯狂扫荡。 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 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 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 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字音教学 1. 展示字词: 开垦 (kěn) 虬枝 (qiú) 倦怠 (dài) 婆娑 (suō) 晕 (yùn) 圈 倔 (jué) 强 秀 颀 (qí) 无边无垠 (yín) 潜 (qián) 滋暗长坦荡如砥 (dǐ) 恹恹欲睡 (yān) 不折不挠(náo) 旁逸斜(yì) 出 纵 横(zòng) 决 荡 锤(chuí) 炼 2. 讲解字词: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 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现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 方很平坦。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四、整体感知 1. 提问:文章多次写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要赞美白杨树”,这样写是不是略显 重复 明确:不重复。“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这些语句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 索,反复出现更能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提问:全文基本都在写白杨树,但第二段却写高原的山峰和麦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象,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等词语描绘出高原色彩分明、辽阔平坦的特点,用“雄壮伟大”来形容高原, 这些都是褒义色彩的词语,正衬出白杨树的傲然挺立;同时,作者感受到高原的“单调”, 但有了白杨树就不显单调,这是反衬出白杨树的独特。这样的描写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 2.提问: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 明确: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三个方面。 生长环境:白杨树生长在黄土高原,那里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呈现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