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18353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客至》课件(共1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263955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古诗词,2023-2024,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拟行路难 鲍照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2.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3.强化名句默写练习。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请说说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不屈的抗争精神 一、梳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1、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②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不同的方向流淌,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二、探究诗歌艺术手法 2.赏析“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妙处? (1)第七句作者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2)第八句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3)作者巧妙运用运用对比手法,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三、课堂检测 相同点: ①表现手法相似 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②内容上都抒写怀才不遇。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踯躅不敢”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 凸现出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名句默写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 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4.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 5.《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以宿命论观点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宽慰自己,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6.《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愤慨不平?7.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两句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说明人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8.《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寒士的压迫,表现士人敢怒不敢言、徘徊难进的状态。 9.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面对命运的不公平,表现诗人只能选择借酒消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 1.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