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1460

3.2《蜀相》课件 (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046050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蜀相 ———杜甫 卧龙真蜀相,诗中圣哲随 学习目标 1.诵读本诗,体会作者诗作风格。 2.理解本诗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3.赏析作者写作手法,注意重点字词的使用。 杜甫经历: 759年,杜甫举家由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入川,年底抵达成都。 760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结束流离数年的生活。 761年末,严武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予杜甫帮助。 762年盛夏,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764年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在三月回到成都。 765年初夏,严武离世,五月,杜甫在无奈中与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安史之乱时间:755-763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了解诸葛亮 《蜀相》后世评价: 仇兆鳌《杜诗详注》:“‘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古诗词鉴赏方法: 1.看背景———结合注释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看关键词语———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3.看体裁 4.看技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虚实相生) 5.看意象 6.答题要点:先观点后理由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怀古诗鉴赏三步曲 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 2、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3、分析技巧: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使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而诸葛亮为蜀国开创基业,挽救时局,无论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还是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都使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著名的一首。 写作背景: 《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组合作探究: 1.研读首联思考:题为“蜀相”,为何却从“丞相祠堂讲起”?“寻”字表明了什么?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2.研读颔联,《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3.颈联概括性地历数了诸葛亮的哪些生平事迹?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比思考:杜甫为什么要写诸葛亮?(从时代、理想、才情、付出、结果等角度分析) 6.杜甫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凭吊诸葛亮吗? 首联 1.题为“蜀相”,为何却从“丞相祠堂讲起”?“寻”字表明了什么? 2.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抓意象)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写祠堂是为了写人,一个“寻”字表现了诗人向往已久,急于前往拜访祠堂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钦慕之情。 “柏森森”抓住了武侯祠外景色的主要特点,,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渲染出一种肃穆的气氛;同时,高大茂密的柏树也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这两句直承“蜀相"诗题,入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