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2061

古诗词诵读 《李凭箜篌引》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201302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清朝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怡人。” 优美的音乐可以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以是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还可以是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更可以是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李凭箜篌引 作 者 李贺(791—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著有《昌谷集》。 李贺少年时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唐代应试极重家讳,因其父名(李晋肃)中的“晋”和“进”(进士)同音,故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奉礼郎(九品)等一类小官。 导 “长吉体” 在构思上: 追求独创性; 在意象的选用上: 前所未有; 在遣词方面: “泣,腥,冷,血,死”; 在设置色彩方面: 追求冷艳怪丽。 导 文题解读 李凭,唐朝元和年间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分卧式、竖式两种。从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乐府旧题。引:“引”、“行”、“歌”及“吟”,是古诗的四种体裁,“引”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整体感知 吟咏诗韵,感知乐曲之美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情感基调? 基调:伤感凄冷 结合《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试分析这场演奏会的记录者李贺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的优美音乐的? 探究佳句,梳理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又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美玉碎裂 清脆悦耳 神鸟凄厉婉转 起伏和缓 露滴残荷 凄凉低回 兰花盛开宛如笑靥 欢快 听觉 视觉 拟人,通感 以声类声 以形写声 这两句是诗中仅有的正面描写音乐的诗句。 比喻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都变得温煦。箜篌上那二十三根弦弹奏出的声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 借代,代指长安 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借代,代指箜篌 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侧面烘托:以人和仙的反应烘托乐声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引发,表示不由自主、心甘情愿,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逗”强调“秋雨”是被音乐吸引而来的,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秋雨沛然的景象巧妙地联系起来,突出了音乐的感染力。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思考】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石破天惊:原形容演奏箜篌(古乐器)的声音忽而激越忽而低沉,意境奇特,难以描述。现比喻诗文、议论不同凡响或事件发展出奇而惊人。 用典 夸张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诗人为何特意提到这是一条“老”鱼,“瘦”蛟? 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李凭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乐声使老鱼跳出了水面瘦蛟跳起了舞。 教,教授。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两句和《琵琶行》中对音乐终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