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228544

一个艺术字包揽了整个春的气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跨学科创意设计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6次 大小:120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语文,跨学科,上册,七年级,一个,初中
  • cover
一个艺术字包揽了整个春的气象———《春》跨学科创意设计 文本解读: 朱自清的《春》作为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其教学价值和地位自然重要。七上第一单元的教学意义在于“学习这些优秀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质。同时,学习这些经典诗文,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好学习习惯”。《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春的景象。精巧的构思、精准的语言、变化的句式、巧妙的修辞,让学生学习写景美文,怎么样都绕不开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我教了好多次,今年再读时,突然被“春”这一个字的题目吸引住了。作者仅单单用了一个字作为整篇文章的题目,他为什么不多用几个字呢?比如这个单元其它几篇文章都不是一个字,《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朱自清为什么不用《春的美妙》《美好如春》……作为题目呢?真的是惜字如金呢! 用抒情的语调读完整篇文章,不难发现用一个“春”字非常符合这篇文章的语调。他用极其舒缓、欢快、优美的语调构成了《春》的整体基调。在读的时候你不得不对当中的语气词“着”“了”相当注意,你也不得不对当中的叠词“嫩嫩的”“绿绿的”相当注意。 当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这个钻字引起我的注意,我突然对“春”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看下春字的甲骨文: 春在甲骨文中,字形体不定,但基本的组成都是屮(草)、木、日、屯。“屯”字,它似草芽破土之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屯,难也。像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一”像冰封的大地,坚实难破,下面的“屮”像草芽之形,尾部弯屈,在大地的压迫下“屯然而难”,最终草芽初露,艰难地破土而出。 是什么让草芽破土丛生?那就是字形中的“日”。是阳光,带来了万物生机。“春”由“屯”、“日”、“艸”组成,形象地体现出春季万物苏生的过程———大地冰封,草悄然积聚生机,破土而出;在阳光的普照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春草蔓延,生机勃勃。 在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人在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是基本的自然规律,也是普遍的文化感受。这就是《周易》中的“生生之道”。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有极其神奇的联系,人不是孤独存在的,不是宇宙的唯一,是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共生共息的,所以古人总是有“天人合一”的情怀。朱自清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骨子里有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象。 有了对“春”的解析和对自然的领悟,我不由地读出了《春》当中别样的感觉: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春草的蔓延,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抚慰,春雨的滋润。在草木萌发繁衍中,他感受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和蓬勃。他找到了一方幽静的自然之境,他曾经阴暗、苦闷的岁月,在对春的赞美中慢慢挣脱出来。朱自清从春天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这份阳光下的生机磅礴,任何冰封严寒都不能阻止,这就是春天的精神气象! 从传统文化和自然文化力量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更为直观,更有渗透力。《春》贮满诗意,蕴含深刻的传统文化,确实是培养学生审美,提升精神品质的首选。读着、读着,你会读出朱自清的自由境界和人生信念———向往开阔、蓬勃的境地,在自然的启迪下有“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不断寻觅心灵深处的理想之境。 设计思路: 本单元注重朗读,这篇文章适合朗读,单元阅读综合实践特意单列出来,可以结合阅读综合实践的建议,本篇文章作为朗读活动的载体,让学生沉浸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积累语言。第一课时设计小组朗读活动,各展创意。第二课时,以“春”字甲骨文引入,从古人对春字的创作和对自然的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