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复习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 3.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影响。 5.认知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理解经济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6.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时空坐标 (1912———1928) 阶段特征 总体 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并很快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政治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孙中山等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经济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经济命崛起时期迅速陷入萧条; 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传播, 1915 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 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改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等,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 一、辛亥革命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均告失败;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和政党(同盟会)建立; (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全国革命高潮到来; (8)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为革命爆发提供有利时机。 考点梳理 1、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积: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局:没有明确反对帝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局: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仅限于资产阶级的民主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积: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局: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 (夺取政权) (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前提 核心 保障 评价: (1)积极: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2)局限: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②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考点梳理 一、辛亥革命 1、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2、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考点训练 c B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 1、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