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闻一多 最后一次演讲 演讲词 演讲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新课导入 闻一多 (1899—1946) 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其诗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散文抨击社会时弊,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代表作品:《红烛》、《死水》、《七子之歌》、《五四断想》、《唐诗杂论》等。 作者简介 卑劣(bēi liè) 无耻(wú chǐ) 毒手(dú shǒu) 诬蔑(wū miè) 屠杀(tú shā) 悲愤(bēi fèn) 捶击(chuí jī) 恐怖(kǒng bù) 势力(shì lì) 毁灭(huǐ miè) 卑鄙(bēi bǐ) 蛮横(mán hèng) 赋予(fù yǔ) 光明正大(guāng míng zhèng dà) 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 字词积累 重点词语 卑劣 污蔑 屠杀 激变 蛮横 挑拨离间 格物致知 卑鄙恶劣。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大批残杀。 急剧变化。 (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推究事务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实现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中国进步人士国民政府策划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使人民再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如燎原之势,蓬勃兴起,而国民政府不仅单方面撕毁和平协定,甚至采取暗杀手段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国民党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 时代背景 李公朴先生遇害经过: 1946年2月,重庆发生“较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对与会人员大打出手,李公朴先生被打伤。 5月初,李公仆先生带伤回到昆明,与闻一多先生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当局又怕又恨 7月11日晚,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为什么这篇讲演被命名为《最后一次讲演》 李公朴遇害后,国民党特务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还是毅然出席了7月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闻一多先生事先并没有准备发言,但混进场的特务抽烟说笑,肆意捣乱。目睹此情此景,他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演,而在这此讲演之后三小时,发生在李公朴身上的惨案再次重演,国民党特务残忍地暗杀了闻一多先生,这次讲演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绝唱,永留史册。 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被命名为《最后一次讲演》 时代背景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谁在听? 昆明进步青年,也有特务混杂其中。 有针对性 本篇演讲词的特点之一: 初读感知 2.文章讲了什么 本篇演讲词的特点之二: 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 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鲜明性 态度明确 初读感知 3.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3段) 痛斥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4-5段)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明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第三部分(6-12段) 鼓舞群众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初读感知 “言为心声”, 言语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它有感情、有温度、有力量。 饱含深情,通读全文。你从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