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46659

3.2 酶是生物催化剂 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浙科版(2019)必修一

日期:2025-04-21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32826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2019,科版,PPT,26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多酶片,它所含的多种消化酶会增强人的消化能力酸奶,用的是乳酸菌内的酶,可以把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变成可口的乳酸加酶洗衣粉添加进蛋白酶后大大增强了去污能力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第二节酶是生物催化剂(第1课时)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中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其中的化学变化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1.为什么要把肉装在金属笼子里? 讨论: 观点:人们一直认为胃只有物理性消化,而没有化学性消化。 2.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排除物理性消化的可能。 胃内有一种能消化肉的化学物质。 一、酶的发现 提出问题:究竟有没有化学性消化? 斯帕兰扎尼实验 2.对于酵母发酵的争论 巴斯德(1822-1895) 19世纪中期 发酵离不开酵母菌的生命活动,发酵的动力蕴涵于活细胞中,具有生命活力。 李比希 (1803-1873) 发酵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菌的生命活动无关。 3.无细胞发酵的发现 毕希纳 (1860-1917) 1897年 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种物质-酿酶 发酵所需要的物质是活细胞产生的 (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酵母细胞 +石英砂 提取液 气泡 毕希纳实验装置 毕希纳 (1860-1917) 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种物质-酿酶 发酵所需要的物质是活细胞产生的 (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毕希纳实验装置 1926年 萨姆纳(美)从刀豆中提取到脲酶(催化尿素水解的酶)结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 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且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极少数特殊的酶是RNA,称为核酶。 4.酶的化学本质 一路走来…… 18世纪末 斯帕兰扎尼 喂食鹰实验 19世纪,巴斯德和李比希的争论 1897年,毕希纳的重大发现 1926年,萨母纳尔得到脲酶结晶(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核酶(RNA) 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尤其是实验在科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的酶是RN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 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来源 功能 本质 酶的概念? 酶和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都有酶参加。 一、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1、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A.氨基酸 B.核苷酸 C.核糖核苷酸 D.A或C D 巩固练习 2、 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B、酶都是蛋白质 C、酶只在活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D、酶与无机催化剂没有本质区别 A 你知道吗———细胞内合成酶的主要场所是? 核糖体 2、酶的作用过程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①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体。→②酶-底物复合体形态发生改变,促使反应进行。→③产物形成,反应完成,酶恢复原状。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如:1g蔗糖酶在1min内使多少克蔗糖水解酶在催化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具有什么特点?我的新衣服脏了!怎么办?油渍牛奶含脂肪酶、蛋白酶的洗衣液二、酶的催化功能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实验中可以变化的量称为变量:自变量(实验变量):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也是我们在该实验中要研究的变量。在一个实验中,自变量只能有一个,称单因子变量原则。因变量(反应变量):随着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除自变量以外,也可以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的变量,它们并不是我们在该实验中要研究的变量。对照实验:除自变量外,无关变量都必须保持一致。实验原理:自变量因变量底物的不同底物是否被分解?如何检测?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还原糖能够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红黄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