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252318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26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不衰败的地坛不言弃的人生 —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课时时间:40分钟) 【文本内容分析】 《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用清明 如静水般的文字、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可以透 过文字去触碰作者执着而坦诚的内心深处。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对散文的语言和意境有所体悟,但对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情 感以及其情景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适时点拨, 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情与景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基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针对选文第一部分运用问答式 教学法与合作探究法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我”与“地坛”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透过景物以及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分析作者对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其中表 现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作者对生存意义深邃思考以及其中表现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PPT播放一张图片:在荒芜的地坛,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开怀大笑 预设: 师:同学们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地坛与轮椅上的作者 生:图片中华可以看到地坛的荒芜,轮椅与微笑形成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作 —1— 者的积极乐观。 师:没错,作者来到地坛之前经历了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出路,但是来到地坛,在看到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后,开始对生存的意义 重新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地坛到底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哲理性的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坛的荒芜与作者的乐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 握主题。 (二)感受“我”与“地坛”的紧密联系 1.学生朗读完课文后,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文章题目是“我与 地坛”,而不是“我地坛母亲”。 预设: 师:文章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请同学简要回答 生:第一节写地坛,第二节写母亲 师:对,那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题目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地坛母亲” 呢 生:(疑问) 师:因为课文中的只是选文,《我与地坛》实际上有六节(此时ppt放映节选 的其他四节),作者主要是表现在地坛中的思考,通过所观之景,所见之人来抒 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母亲只是来众多地坛的人中的一个。 设计依据:这样设计有利于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更好的理解作者与地坛 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我与地坛的关系,找到作者萌发的对生与死的思考 预设: 师:我与地坛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请同学在原位找到相关句子并作解释。 生:从第三段可以看出地坛的荒凉、寂静、破败,而第五段写到作者两腿残 废,找不到出路与工作,生困顿不堪,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我”与“地坛” 都是饱经沧桑者,因此他们可以产生共情。 明确:从“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园 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 便沉寂下来”,可以看出地坛的荒芜而冷清。经过几百年的时间积累,地坛对世 —2— 间变故有了发言权,它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也见证了生与死从时间里经过,而我 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丢失了本有的活力与灿烂,因此地坛的“遭遇”与 “我”人生遭遇的打击是非常契合的,地坛自然成了我倾诉的对象,所以在作者 眼里,“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三)从具体细节出发,探究“我”的生死观的转变 1.同桌合作学习,找出具体的语句探寻作者对待生存意义的不同态度 预设: 生:作者刚开始去那里只是因为那里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两 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作者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所以会去那儿,但是作 者看到有小昆虫到来,蜜蜂飞来,蚂蚁摇头晃脑时,他意识到到园子荒芜但不衰 败,最终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