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59755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授课课件(共2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11-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53964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编版,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问:上述材料包含有哪些历史信息?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经历三次科考失利的韩愈登进士第。793至795年,先后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期间两任节度推官。801年,通过铨选。先后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803年,因论事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历史信息: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孟郊参加并通过了科举进士科考试;科举制能给人带来一些好处;唐朝盛行用唐三彩陪葬,陪葬品中包括文官俑;唐朝文官的一般服饰…… 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能 才能门第 才能 学识 选官 制度 依据 标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 一、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选官权力 血缘、门第家世 才能学识 世袭、推荐 考试 地方 中央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促,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宋书 恩幸传序》 由朝官兼任本郡“中正” 定期品评,把士人评为上上至下下九等 吏部据以授官。官品、中正品大约差四品左右 根据被评定者的具体表现对其品级予以升降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____掌握到又被_____控制 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含义:中央委任_____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_____,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初期)曹魏时,家世、道德和_____并重; (后期)西晋时,主要看重_____。 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___特权的工具。 衰落:随着_____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中正官 九等 才能 家世 士族 士族 中央 世家大族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 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相对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社会重学风尚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1、形成与发展过程 西汉 中朝官尚书令 东汉 设立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逐渐形成三省 隋文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 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审议 审核政令 起草政令 执行政令 封驳 提交上奏 同意后交于审理 2、特点(创新) ①相权三分、彼此牵制; ②职权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根据图示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 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两侧,便于随侍皇帝,参与决策和审议;尚书省在承天门外,离皇帝较远,但离中央官署较近,便于执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