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黄遵宪评论清政府:“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黄遵宪意在( )。 A.谴责洋务运动仅学技术 B.批评戊戌变法用人不当 C.揭露清末新政欺骗国人 D.指出辛亥革命的阶级局限 2.兴中会宣言指出:“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由此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目标是( )。 A.民主共和 B.拯救中国 C.资本主义 D.思想启蒙 3.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写有“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的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广西旧官僚为都督、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 A.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革命赢得大众支持 C.清朝统治陷入孤立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传播 4.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5.中国人的家中一般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将牌位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C.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D.救亡图存运动效果明显 6.下图为创作并发表于1912年的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副题为“大人老爷所用”,描绘的是清王朝宫廷所用之各种物品被送进了“博物院”,成为“最新陈列品”。这反映了作者( )。 A.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B.期待建立民主共和新政体 C.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封建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7.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该学者( )。 A.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B.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C.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9.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10.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目。这一状况( )。 A.反映出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 B.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C.体现出军事强国的势头 D.表明了“自强”目标的实现 11.近代杨荫杭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斯时的北京政府好似梁、唐、晋、汉、周居于中原;督军各有地盘,犹如南唐、吴、越、汉、蜀、楚、闽各踞一方。”该文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 A.封建专制思想浓厚 B.地方割据混战 C.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D.军事冲突不断 12.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