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66425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18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邶风 静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用叙述性语言将原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思维发展与提升:从不同角度阐释诗歌,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养成思辨阅读的习惯。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真挚爱情的可贵。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用叙述性语言将原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思维发展与提升:从不同角度阐释诗歌,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养成思辨阅读的习惯。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真挚爱情的可贵。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许多描写爱情的名篇。比如《关雎》写两情相悦的甜蜜;《蒹葭》写爱而不得的忧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另一首写爱情的诗《邶风 静女》。 二、预习检查 1.指名朗诵课文,正音。 2.全班齐读。 3.检查重点字词注释。 课下注释补充: 匪女之为美:美:以……为美。女,通“汝”,指荑草。“匪女之为美”是宾语前置句,即“匪美女”(不是认为荑草美)的倒装。下句“美人之贻”中的“美”也是意动用法,朗读断句应该是“美/人之贻”(认为静女送礼物的情意美)。 4.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概括) “静女”与我“约会”并送礼物(向“我”表白)。 三、学习活动 1.出示活动任务 在学习《邶风 静女》的过程中,小明通过搜集资料: 资料一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接下来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并非彤管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如此反复借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静女的爱,真实且有情趣。诵读这首诗,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在诗中的象征作用,感受反复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必修上教材140页) 课下注释⑧: 〔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一说指出生时呈红色管状的草,即下一章所说的“荑”。(必修上教材140页) 资料二: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 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百度百科《邶风 静女》) 思考: 对诗歌中出现的“彤管”和“荑”,有人认为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有人认为是同一种事物。你的观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任务一:回答“是”的同学作答,回答“否”的同学质疑; 任务二:回答“否”的学生作答,回答“是”的同学质疑。 (学生学生陈述观点和理由后,持不同意见同学开始质疑,教师补充质疑) 2.课堂辩论 任务一 学生答案示例一:“彤管”和“荑”是两种不同的礼物,“静女”先送给我“彤管”,又送给我“荑”。 质疑:一次约会一般不会送两种不同礼物,即使送两种礼物也一般会同时拿出来,而不会分先后。其次,“静女”约我在“城隅”见面,送给我“彤管”应该是在“城隅”,后面又说“自牧归荑”,“牧”指城邑的远郊,显然和“城隅”不是同一地点。“静女”送我“彤管”后离开到郊外去,又回来送给我”荑“,不合情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