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章末检测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寒夜灯柱”是大气中存在的扁平片状冰晶把地面上的灯光反射在空中形成的奇景。下图为我国某地出现的“寒夜灯柱”奇观。据此完成1~2题。 1.该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臭氧层 解析 读图可知,该现象出现在近地面大气,即对流层。 A 2.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大气成分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汽 D.固体杂质 解析 由材料可知,“寒夜灯柱”是大气中存在的扁平片状冰晶把地面上的灯光反射在空中形成的奇景,而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华形成的。故选C。 C 2022年5月4日,我国科考队员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释放的臭氧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距地面39.1 km的空中(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距地面39.1 km的空中,故探空气球自下而上先飞跃了对流层再进入平流层。 B 4.探空气球升空经历的气温变化是(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再降低 D.先降低再升高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探空气球穿过对流层飞升到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探空气球升空经历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再升高。 D 某校学生设计了验证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桶中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据此完成5~6题。 天气状况:晴朗、微风 场地:学校操场 气温:22 ℃ B 5.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 B.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C.晴朗天气不存在削弱作用 D.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时间 有土瓶 空瓶 16:08(开始) 30 ℃ 30 ℃ 16:17(结束) 38 ℃ 31 ℃ 解析 由于两个瓶子中的填充物不同,有土的瓶子升温快,空瓶升温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下垫面的性质不同,会导致大气的升温速度不同,由于土壤比热容小,升温快,导致释放出的辐射量也大,即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B正确。 时间 有土瓶 空瓶 16:08(开始) 30 ℃ 30 ℃ 16:17(结束) 38 ℃ 31 ℃ 6.该实验及结论可以用来解释( ) A.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 B.不同纬度存在气温差异 C.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 D.阴坡阳坡植被差异明显 解析 一天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是因为太阳辐射先被地面吸收,然后转化成长波辐射后再被大气吸收而升温,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并不是气温最高的时候,大约会延后两个小时,这与实验所体现的原理相似。A正确。 A 时间 有土瓶 空瓶 16:08(开始) 30 ℃ 30 ℃ 16:17(结束) 38 ℃ 31 ℃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右图为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图1)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7~8题。 7.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降低,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①增强 D.升高,②增强 A 图2 图1 解析 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2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④)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A正确。 图2 图1 D 8.保护臭氧层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臭氧总量减少导致( ) A.平流层气温升高 B.酸雨区面积缩小 C.地面辐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