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90690

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六)(含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8次 大小:370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单元,历史,第六,检测,答案,高中
  • cover
单元检测(六) (分值:64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4·三明市高一上期末)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专门的新政管理机构。办事宗旨是兴利除弊,具体职责是审阅新政相关章奏,将可行者转交相关部门推行。督办政务处的设立(  ) A.彻底改变清朝权力结构 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一定程度推动新政实施 D.实现了国家近代化转型 2.(2024·承德高一上期末)下表所示是辛亥革命前的武装起义(部分)情况统计表。这些武装起义(  ) 时间 起义名称 地点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湘赣边界 1907年 镇南关起义 广西 1908年 河口起义 云南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广州 A.遭到了列强的干涉 B.均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 C.推动了同盟会成立 D.扩大了革命势力的影响 3.(2024·益阳高一上期末)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4.(2024·成都高一上期末)1912年10月,梁启超在《归国演说辞》中指出:“武汉起义,不数月而国体丕变,成功之速,殆为中外古今所未有……问其何以能如是,则报馆鼓吹之功最高。”这表明(  ) A.梁启超赞成用武力推翻清政府 B.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C.思想动员助推革命运动的爆发 D.报馆注重宣扬武昌起义的功绩 5.(2023·泸州高一下期末)民国初年,政府在经济领域颁布了多项法规,如191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开创了近代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制度,同年的《国币条例》统一规定了国币标准,然而,这些法规的落实情况成败参半。据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B.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政局的动荡制约了经济发展 D.实业救国思潮促进经济发展 6.(2023·怀化高一下期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内容包括:“女子教育可增设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初等小学可招男女同学。”这些规定(  ) A.实现了男女关系平等 B.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C.构建了完整教育体系 D.提升了妇女政治地位 7.(2023·河南青桐鸣高一上联考)1916年6月12日,马星驰在《新闻报》上发表了一幅漫画《当局今后之责任》。画面中,一列火车已脱离轨道,两组人员正齐心协力,将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插在火车头上。这一漫画的寓意是(  ) A.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B.对实施民主政治的期盼 C.讽刺北洋军阀派系纷争 D.抓住时机提高国际地位 8.(2023·陇南高一下期末)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文章称“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胡适主张“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他们的思想主张(  ) A.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B.带有强烈的激进色彩 C.旨在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 D.促进了传统文化转型 9.(2023·韶关高一下期末)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旧体制的瓦解”是指封建制度的终结 B.“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是指国民政府建立 C.“旧的社会心理”是指封建思想的残余 D.“板结的地块”是指皇权社会土地兼并严重 10.(2023·十堰高一下期末)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