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临清第一中学 郭善甫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孙犁先生在佛经面前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无论环境、命运都是不同,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归宿, 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做一个感恩的人!他用自己独特的平淡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对妻子深深地怀念之情,更多的是对妻子的愧疚。 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我,我没有千篇一律地给文章加小标题,而是找到了进入文章的点,从妻子的笑和哭入手,让学生从文本中自己真切地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情感,看到妻子在“哭和笑”的一生中是怎样做出改变的,怎样从“为人女”到“为人妻”再到“为人母”完成了一个女人的完美蜕变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女性的存在。另外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寻找文章中细节描写并展开讨论,交流意见和看法,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妻子深深地思念和愧疚之情。 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将整个课堂授课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品读平淡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及性格形象的把握 难点: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2、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导入: 今天,这里没有卿卿我我的柔情蜜意,也没有举案齐眉的相敬如宾,更没有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有的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对亡妻深深地怀念,下面我们共同走近孙犁先生的《亡人逸事 》。 二、解题 :亡人,即亡妻。(学生自主了解) 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 式记载的。本文指的是日常生活琐事。 了解作者:孙犁,1913年生,2003年逝世,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富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创作风格上: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被称之为“荷花淀”派。(学生自主了解) 四、了解写作背景: 孙犁夫妇1929年结婚,妻子是农村妇女,而且不识字,育有两男三女。他们夫妻生活四十多年,但孙犁在外时间居多,而且也有另找有文化的女性的机会,但孙犁始终对自己的这个糟糠之妻不离不弃,一往情深。在妻子去世十二年后的一九八二年作者写成《亡人逸事》。(学生自主了解) 五、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品读平淡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文本研读: 默读文章,标画出妻子在文中的两次笑和两次哭。 2、请学生读出第一次笑。 1)这一笑体现了妻子怎样的心情? 2) 选取这一细节,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学生理解教师点拨:天作之合:形容极其美满配对的婚姻。因为妻子为作者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和语言的源泉,因而作者感到是极其美满配对的婚姻。所以笑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让曾经的“一颦一笑”如在今日,妻子的幸福和满足更让他心酸。 3、请学生读出第二次笑。 1) 这一笑体现了妻子怎样的心情? 2) 这件事体现了作者对妻子怎样的情感? 结合学生理解教师点拨:妻子幸福满足的笑着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可是作者却对妻子的愧疚之情与日俱增,当时的体贴和疼爱让这个女人付出了一生。 请学生读出妻子的两次哭,为什么哭泣? 结合学生理解教师点重点点拨:从妻子的哭泣看到妻子完美蜕变。 小组讨论回答:(提升学生的自学、讨论和表达能力) 1)当为人母后,妻子在劳动和生活上经历了哪些事情? 2)请找出这里的细节描写,体味细节的妙处。(细节描写作用) 3)由以前的“哭”到“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体现妻子怎样的性格? “妻子从小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