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12457

【单元考点大通关】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3节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学案 含解析)

日期:2025-04-04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0次 大小:17006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学案,探究,那样,科学家,3节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01 科学探究过程 2016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顺利发射,标志着我国走向全球量子通信研究的领先地位。“墨子号”为科学家的研究创造了新的条件。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一、青蒿素发现历程 1、提出科学问题 20世纪,疟疾肆虐。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是科学家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2、建立假设 1969年,屠呦呦担任我国抗疟疾药物所研究项目的组长。她翻阅古籍,寻找方药,经过两年的研究、筛选,受我国古代药典《附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的启发,提出猜想: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3、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屠呦呦从《附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股之”中 得到启发:为什么这与中药常用的高温拭热法不同?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这两者的是别是温度。她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关物质。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在经过190次失败后,屠呦呦团队终于提取出青蒿中的有关物质。 4、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1971年10月,屠呦呦在实验室观察这种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时,发现其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1972年,屠呦呦研究小组成功分离并结品出青蒿素,其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5、解释、表达与交流 科研人员开启了测定青蒿素分子结构的工作,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青蒿素问世以来,使数百万人逃离了疟疾的魔掌。 二、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 2.对比实验:必须运用控制变量法。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若干因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即控制变量,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3.实验数量或次数不能太少,否则会使实验具有偶然性,使实验结论不准确,必须多次实验。 三、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 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吧! 1.提出问题: 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2.建立假设: 既然能用脚印的长度来估计一个人的身高,那么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3.设计验证方案: 提出假设后,需要设计方案来检验这个假设。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关系如何?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你准备收集哪些证据?通过什么方法来收集? 4.收集事实证据 检验假设时,需要足够的证据。收集证据需要记录,表格和图像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将你获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 5.检验假设: 根据收集的证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6.交流: 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01 科学探究步骤 1.(2024七上·温州开学考)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学校项目化小组同学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瓶口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温度 25℃ 5℃ 25℃ A.2组,温度、消毒棉球 B.2组,温度、细菌 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2组,温度、空气 【答案】B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溢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