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石钟山记 苏轼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 深刻价值。 石钟山,在今江画湖口鄱阳湖东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 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 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 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 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 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知识补充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知识补充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 (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 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 (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 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 (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 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 行文思路 【第一段】游因———质疑 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第二段】游历———解疑 通过实地观察,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 【第三段】游感———结论 提出自己的思考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名作动,激荡,掀动 拍打 这种 介词,把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 省略句 即使 使……发出声响 才 访求 指所在地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状后句 敲击 同“含糊 鼓槌 传播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 消失 但是 更加 定后句 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 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唯独 介词,用 名作动,命名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后被郦道元改编为《水经注》 翻译第一段 靠近 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 观 点 评 价 依 据 郦道元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以钟置水 风浪不鸣 李 渤 扣石闻声 音质如钟 余尤疑之 扣石有声 比比皆是 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其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 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质疑。 解读第一段 内容概述 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固笑而不信”和夜游 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表现出作者不面定论的质疑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 探究第一段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郦道元 人常疑之———人疑我未必疑 李 渤 余尤疑之——— 我尤对此生疑 翻译第二段 名作状,凭借着船 到……去 赴任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 因而 让 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 小童持斧,于乱 砼砼地响 本来 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砼砼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 名作状,在旁边 ……的样子 )〔扑 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乌鸣声 省略句 状后句 边……边……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又 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 有的人 内心惊恐 状后句 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 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鞳之声,与向之噌吆者相应,如乐作焉。因 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演奏 判断句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 宾前句 不余欺也! ” 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 偏义复词 兼词,于此 (波涛)激荡冲击 调转,转弯 浅深,微波入焉,涵 澹 澎 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阻挡 中间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