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壹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种群的数量波动 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的数量波动。 任何一个特定环境中种群的生存资源总是有限的,周围的环境条件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引起种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改变,使其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发生变化。即使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也是在K值上下波动。 种群波动分类 种群数量波动包括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 严格地说,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性波动,反之为非周期性波动。 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长短是不一样的。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周期性波动的周期往往是几天,甚至几小时,这主要与其生活史较短有关。 乐成知临中学 池晨豪 周期性波动 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种子植物及大型脊椎动物具有较稳定的数量变动。例如:常见乔木杨、柳每年开花结果一次,其种子数量相对稳定;大型有蹄类,一般每年产1~2只仔,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蝙蝠出生率很低,多数一年只产一仔,但其寿命较长,约18~ 20年,通过对蝙蝠的长期观察发现,其数量变动很小。 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波动和年间波动。 季节性波动主要由环境的周期性季节变化所决定,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年年如此。 年间波动则是指种群数量的变动是以多年为一个周期的重复波动,这种波动的周期常常是几年,甚至更长。 季节性波动 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是种群数量的动态规律之一。 一般具有季节性生殖的物种,种群的最高数量常落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之末,以后其繁殖停止,故种群只有死亡而无生殖,种群数量下降,直到下一年繁殖开始,这时是种群数量最低的时期。 季节性波动 欧亚大陆寒带地区,许多小型鸟类和兽类冬季停止繁殖,因此到春季开始繁殖前,其种群数量最低。春季开始繁殖后数量一直上升,到秋季因寒冷而停止繁殖以前,其种群数量达到一年的最高峰。 体形较大,一年只繁殖一次的动物,如狗獾、旱獭等,其繁殖期在春季,产仔后数量达到高峰,由于死亡,数量逐渐降低。对这类动物的数量调查,通常也要进行两次。 年间波动 例如,北美地区雪兔和猞猁这两种动物都极其明显地表现出每隔9~ 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 波动原因主要涉及植物、雪兔、猞猁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非周期性波动 大多数种群的年间动态变化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例如,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最长气象记录的国家,生物学家马世骏探讨了有关东亚飞蝗危害和气象资料的关系,明确了东亚飞蝗大发生在我国没有周期性现象,同时还指出干旱是大发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他还明确了黄、淮等大河三角洲的湿生草地,若遇到连年干旱,土壤中蝗卵的存活率将会提高,这是其大发生的原因。但旱涝灾害与飞蝗大发生的关系还因地而异 贰 外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乐成知临中学 池晨豪 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是指影响种群密度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 气候性因素 气候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 昆虫的早期死亡80%~~90%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因为气候因素会影响昆虫的发育与存活。 食物因素 食物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生殖或不能存活。 英国鸟类学家拉克认为,就大多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自然种群中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有猛禽与一些啮齿类动物数目的关系等。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