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遵义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学因生态危机的刺激而诞生。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正如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所说的“人类世”已经到来。人类已经具有影响地质变迁、生态变化的巨大力量了。如果人类不能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随着全球气温升高、生态持续恶化,人类文明真的有可能弦断歌息,重返大荒,坠入渺茫。 因此,文学必须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挑战,自觉地承担起反映生态危机的现状、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促进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为守护地球生态整体的良性运行而努力的使命。这是全球性生态危机时代赋予文学的新使命。学术界一般把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视为生态文学的先驱,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视为生态文学诞生的标志。 对于当代生态文学而言,深刻感悟生态危机的严峻与急迫,对当前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中的不良部分保持高度的警惕与反思,是坚守生态文学现实感的基本底线。那种只醉心于风花雪月、只想着遁入自然怡情养性的传统士大夫式的闲适心态有害于生态文学创作,那种搁置基本逻辑、一味赞歌式的生态文学也有害于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鉴于当今时代的实际状况,好的生态文学即使不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鲁迅所言的“摩罗文学”,也终归要保持着一种抗争、张力结构,并坚守着崇高的悲剧品格。 随着都市化生活的日益发达,非地方化几乎成为生活的典型特征。人越来越被抽离出大自然,过着越来越标准化的生活。然而,生态文学相信在大自然中存在着更为丰富复杂的世界,作家不应该把自己的人生隔绝于大自然,而应该尽可能地用脚丈量大地,与大自然耳鬓厮磨、朝夕相对,进行最充分的身心交流,重建地方感。 因此,生态文学作家在生活方式上也应表现出独特性,主动远离城市,投身于荒野、森林、江河湖海等自然世界,与花鸟虫鱼对视,观察自然万物,感悟自然之大道。生态文学强调真正的亲历感、融入感、稳定感。那种到此一游、点到即止描绘自然的文字,是无法真正进入生态文学堂奥的。那种依赖书本知识展开的描绘自然的文字,无法真正呈现出大自然的细密纹理,也写不出人与大自然之间欲说还休的错综关系。 生态文学区别于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歌、自然文学之处,还在于生态文学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底色。不少生态文学作家在博物学、鸟类学等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他们主动拓展知识背景,不让自己受限于传统的人文视野。例如梭罗对缅因森林的研究等,不一而足。生态文学正在引领作家跨越僵硬的学科壁垒,直接探寻大自然的真实面目,在宏大的宇宙生命秩序中破解人生和人性的奥秘。 之所以说生态文学超越一般题材类型文学,关键在于其遵循万物一体的理念,表达对生命共同体的崇敬。在组成人类社会、创建人类文明之后,人就始终倾向于以自我中心主义、部落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乃至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来生活,因而人们习惯于生活在破碎、孤立、隔绝的文化牢笼之中,孤独、焦虑、恐惧、虚无等情感体验如影随形。到了21世纪,当全球性生态危机赫然显现时,以往种种文化牢笼的局限之处昭然若揭。生态文学作家意识到,人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等文化牢笼,从更为宏大的宇宙生命秩序中来理解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生态文学必须把自己的精神底座建立在万物一体感、生命共同体意识之上。从表面上看,是生态危机刺激了生态文学的诞生;而从实质上看,是万物一体感、生命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生态文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