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培优课(二) 速检速测:①察举制 ②刺史制度 ③御史台 ④都察院 ⑤政党分肥制 ⑥科举制度 ⑦公务员制度 重点1 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1)古代中国 选官制度 特点 标准 世官制(西周、春秋) 权贵合一、世代相传 血缘、姻亲 军功爵制(春秋、战国) 养士、军功、客卿 军功 察举制、征辟制(汉代)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品德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品评士人、按品授官 门第、道德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 分科考试、择优录用 才学 (2)近代中国 ①晚清时期: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逐步形成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②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根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 想出台了一系列选官的法规草案,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建立文官考试制度,但存在性别歧视。 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更具开放性、平等性,但也百弊丛生。 (3)现代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干部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其改革从而使之进一步完善。 ②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为优秀青年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也为政府选拔了优秀人才。 【对点体验1】 (2024·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高二测试)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这反映出宋朝科举制( ) A.扩大了录取规模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已经发展到完备程度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塞孤贫之路……尽革前弊矣”可知,宋太祖认为科举制度录取贫寒子弟的人数较少,为改变这种局面,宋太祖亲自面试考生,增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这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材料此举打破了“势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增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不能说明录取规模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此举增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对官员素质提高没有作用,排除C项;仅材料中的改革不能说明科举制发展完备,排除D项。 重点2 中国官员管理制度的演变 (1)古代中国 ①秦汉:秦汉时期的官员考核方法为上计制,还建立了监察体系,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②隋唐至两宋:隋唐考核官员的标准为才能、品德,最高监察机构为御史台;宋代考核制度标准严格,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为台谏合一。 ③元明清: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考核有考满、考察,监察有都察院和六科;清代的考课制度有京察和大计,六科并入都察院,行监察职能。 (2)近代中国:在重视选拔官员的同时,也不断完善监察制度。 (3)现代中国: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对点体验2】 (2024·河北承德九师联盟高二联考)《大明会典》载:“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给由,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至于六部五品以下官员“历任三年,听于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惰,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再由吏部覆考。明朝的这些做法( ) A.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体现了决策机制的变化 C.助推官僚机构的相互制衡 D.保障了官员素质的提升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可知,京堂上正佐官由皇帝直接考评,并裁决其去留,而六部五品以下官员则“送监察御史考核”,这说明,级别不同的官员其考满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性的考核有利于官僚集团的稳定,进而维护政权的稳定,故选A项。 重点3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 中国 西方 指导原则 坚持和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建立公务员制度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