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75586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32512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月夜忆舍弟,PPT,32张,课件,商山早行,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 《月夜忆舍弟》 《商山早行》 壹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并背诵全诗。 学习目标 贰 诵读诗歌,感受唐诗的音韵美、情感美。 叁 赏析诗歌,学习列锦的修辞手法及对比阅读的方法。 肆 体会时代际遇下的个人情志与家国情怀,感念新时代之美好。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从戍守边关的高适到浪漫不羁的李白,再到忧国忧民的杜甫,他们豪迈洒脱、吟诗饮酒,在诗词中彰显着中国 的家国情怀。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唐诗,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吧! 新课导入 第一次“先学后教”初步预习 自主指导: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诗,解决不会的字词,读准字 音划分节奏。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舍,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题目中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春望》;“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三别”: 走进作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叛军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四个弟弟被叛军冲散。当时,杜甫在秦州,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正逢初秋白露时节,对月思人,便作了此诗。 《月夜忆舍弟》 选自《杜诗详注》卷七。 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创作背景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 月夜 忆 舍弟 杜 甫 戍鼓 断人行,边秋 一雁声。 露从 今夜白,月是 故乡明。 有弟 皆分散,无家 问死生。 寄书 长不达,况乃 未休兵。 shè 横戌(xū) 点戍(shù) 戊(wù) 中空 chánɡ,经常 xínɡ sàn 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诗意 自主指导: 1、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2、发挥想象、描绘诗境,感悟诗情 3、归纳主旨 诗意: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行人行走。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赏析:首联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 “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意: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赏析:颔联点题。诗人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意:有兄弟却都分散了,已经没有了家无法探问各自的生死。 赏析:颈联,承上启下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意:寄家书询问也不知该寄往何处,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赏析: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