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进一步体会杜甫诗歌风格; 2.熟读成诵,抓意象、品意境; 3.感受诗人痛切的心情,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四大名楼 湖南岳阳岳阳楼 山西运城鹳雀楼 湖北武汉黄鹤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 作者简介 杜甫,字 ,自号 ,唐代 主义诗人。号称“ ”。杜甫和 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 ”。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李白 诗圣 诗史 时期 时间 个人境遇 风格 代表作 安史之乱前 逍遥自在 四方游学 裘马轻狂 中年时期 安史之乱中 “沉郁顿挫”初见雏形至几近大成 安史之乱后 杜甫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 读书游历时期 青年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 老年时期 意气风发 豪情壮志 “沉郁顿挫”形成 《望岳》 《兵车行》《月夜》《月夜忆舍弟》 《蜀相》《登高》 仕途失意 国破家亡 居无定所 孤苦飘零 关于《登岳阳楼》的名家评价 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宋代唐庚《唐子西文录》 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中二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质一体也。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 ———清代黄生《杜诗说》 诗词拓展 (1)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白居易《题岳阳楼》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李商隐《岳阳楼》 (2)洞庭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杜甫《清明二首》 创 作 背 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贫病交加,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kuí)州沿江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yín)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写下了《登岳阳楼》。 初读感知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 chè róng tì sì fú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 意象 特点 初读感知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探究 首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虚实交错 今昔对比 登楼喜悦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 如愿以偿欣喜 思考:“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手法 情感 暮年 山河破碎 人生坎坷 青年 太平盛世 四方游学 昔: 今: 今昔对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