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12121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3527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年,纲要,历史,中外,编版,史部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质,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晚清边疆危机,等等 典型情境题 2、3、5、7、8、9、11、1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统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粤进行海关贸易的商船共5107艘,平均每年为63.8艘。其中,英国的商船最多,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为58艘,占外商船总数的67%;道光十三年(1833年)为107艘,占外商船数的80%。据此可知 A.英国积极拓展中国市场 B.英国成为侵华的主要势力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中国自然经济已逐渐解体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每年有大量商船来华,体现了英国积极拓展中国市场,故A项正确。当时英国尚未侵略中国,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排除C项;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答案:A 2.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激烈的“海防”与“塞防”争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认为海疆防务才是当务之急,主张放弃(西北)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这反映出当时 A.西北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晚清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解析:根据材料“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激烈的‘海防’与‘塞防’争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遇到了严重的危机,清政府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就如何确立新的国防战略产生了争论,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和俄国均在新疆扩张势力,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3.1901年8月20日,清廷发布文告称:“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即中国民生之转机。”可见,清末新政 A.受益于维新思想传播 B.根本用意是富国强兵 C.立足于挽救统治危机 D.着眼点在于国计民生   解析:根据材料“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等信息可知,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国内外严峻形势,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故C项正确。1898年维新运动已经失败,说明维新思想对清末新政的促进作用有限,排除A项;改革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而不是为了富国强兵,排除B项;虽然材料提到“中国民生之转机”,但这一说法只是借口,排除D项。 答案:C 4.1895年2月,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成立,通过了孙中山等人新修订的《兴中会章程》,斥责清廷昏庸误国致使国家陷入民族危机,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口号。这说明,当时孙中山等人 A.明确提出反帝目标 B.广泛开展了革命运动 C.主张实行西方体制 D.将斗争矛头直指清廷   解析:根据材料“斥责清廷”和“驱除鞑虏”可知,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已将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故D项正确。当时革命派还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排除A项;“广泛开展了革命运动”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方体制方面,排除C项。 答案:D 5.1905年7月,在讨论同盟会会章时,不主张提“平均地权”的十居八九,但孙中山先生坚决提这一条主张,不肯通融,结果大家拗不过他,才没有把这一条删掉,可谁也没有把这句话同“驱除鞑虏”同等郑重看待。这体现出 A.革命策略存在分歧 B.民主思想已占主流地位 C.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民生主义并未真正落实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部分革命党人尽管接受了“平均地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