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27056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日期:2024-11-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56347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吗?面对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新课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走进作者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名时间。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游记 地点 时间 事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学生用心聆听录音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听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节奏 (二)读 根据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 欲 睡, 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 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 怀民。 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 如 积水 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 影也。 何夜无 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 耳。 想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 到 睡 共同,一起 在 像 清明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 只 罢了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 欲 睡, 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 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 怀民。 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 如 积水 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 影也。 何夜无 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 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疏通文意 深入探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步于中庭 竹柏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深入探究: 1、处境:作者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 2、心境:作者富有闲情雅致,郁郁不得志之时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