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影响动物种群增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水分和捕食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C.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夏季萌发,主要受温度影响 D.东亚飞蝗暴发主要是气候干旱导致的 2.林木郁闭度反映了林木冠层对地面遮蔽的程度,没有林木时为0,完全遮蔽地面时为1。下图是某地人工柳林中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时,减小误差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B.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C.刺儿菜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不同 D.柳树的种植密度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随之变小 3.黄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研究人员在长期对某草原黄鼠种群数量调查时发现,每年的4到8月是牧草的生长旺季,在此期间黄鼠种群数量迅速增加,8月底黄鼠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后就迅速减少。进一步调查发现放牧草场中黄鼠种群密度较禁牧草场更大,且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黄鼠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导致4~8月黄鼠种群密度增加 B.4~8月黄鼠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增长型,受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较大 C.放牧导致黄鼠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人工放牧改变了黄鼠的生存环境 D.距离公路越近黄鼠种群密度越大,可能是因为车辆活动使黄鼠天敌数量减少 4.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在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新冠病毒容易在密集的人群中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率 D.植物可以是生物因素,作为栖息地也可以是非生物因素 5.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即种群密度制约效应。某地空心莲子草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后,数量维持在a附近,后来由于降水量减少,该植物数量明显下降,最后数量维持在b附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条件改变不会导致种群的K值发生改变 B.空心莲子草繁殖量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维持平衡 C.地震、火灾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D.空心莲子草数量维持在a附近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非密度制约因素 6.夜光藻是我国引发赤潮主要的藻类,它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以盐藻(一种绿藻)为食,在适宜光照的密封条件下,共同培养夜光藻和盐藻一段时间,得到图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培养4~8天内,盐藻密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过大 B.水体富营养化后,夜光藻容易暴发式增长 C.夜光藻是影响盐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D.从图中可以看出夜光藻的食物来源不止一种 7.资料显示,某地区苍鹭在1928~1977年间的生殖鸟对数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和食物都是制约苍鹭种群数量增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苍鹭种群在1964~1974年间,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进行增长 C.连续暖冬,苍鹭种群中生殖鸟对数保持相对稳定,与种间关系无关 D.利用标记重捕法得到图中数据时需要考虑苍鹭的年龄和性别 8.科研人员研究不同pH对大草履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B.1~3d内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均呈“J”型增长 C.后期大草履虫数量下降是天敌增多的结果 D.大草履虫适于生活在中性及弱碱性水体中 9.下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烟粉虱和丽蚜小蜂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判新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中曲线表示烟粉虱数量变化 B.烟粉虱数量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