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月夜 忆 舍弟 杜 甫 戍鼓 断人行,边秋 一雁声。 露 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 有弟 皆分散,无家 问死生。 寄书 长不达,况乃 未休兵。 shè 横戌(xū) 点戍(shù) 戊(wù) 中空 chánɡ,经常 诗词诵读 xínɡ sàn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意: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过,禁止人行走,边塞秋夜里传来孤雁的哀鸣。 赏析: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行人行走。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意: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赏析: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意:虽有兄弟却都离散,家已不存,无法打探他们的生死。 赏析: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由望月转入抒情。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意:寄出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赏析: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到。 何况,况且。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亲的深切感情,也表达了他忧国忧民、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怀。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1)(扬州中考)老人站在深秋的寒风中,抬头望月,想起久违的家乡亲朋,脑海中浮现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_____,_____。”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典型考题 (2)杜甫《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_”与他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2.(永州中考)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月夜的背景,渲染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经过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他长于五言诗,被称为“五言长城”。 作者简介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