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41494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课件(共69张PPT)

日期:2025-02-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170248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程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人口是赋役的基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原因 经济: 政治: 思想: 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 ②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2、目的 直接: 根本: 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与控制 保障赋役征发,维护封建统治 户籍制度的核心: 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 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原因 2、目的 3、演变: ①战国: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材料一: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 编制方法:什伍之制 立户原则:强制分户,推行个体小家庭 登记范围:境内所有男女 ◎秦献公 ◎商鞅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原因 2、目的 3、演变: ①战国: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下令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时务农,闲时练兵,若有一人犯法,则五人连坐。 后来,商鞅变法时又对连坐制进行重申,将全国的男女老少的户籍信息都登记起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其一定的义务。再与“二十等军功爵制”匹配起来,便彻底地打破了长久以来的血缘宗法结构,为日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层组织基础。 ②秦朝: 分类登记 民户户籍:“故秦人”(土著)、“新民”、“臣邦人”(外来人) 特殊户籍:宗室籍(宗亲贵族)、爵籍(有爵者)、宦籍(官吏)、 弟子籍(官吏子弟)、市籍(商贾) 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 ———《商君书·徕民》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蒙恬列传》 ◎里耶秦户籍简 秦朝建立后,基本上继承了商鞅时代的政策。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原因 2、目的 3、演变: ①战国: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②秦朝: 分类登记 ③汉朝: 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汉代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制度保障了国家赋役的征发;但随着赋税日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材料1:“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材料2: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