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喜看稻菽千重浪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沈英甲,1929年11月出生,浙江湖州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逝世。代表作有《创造的历程》《生物进化论》等。 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写作背景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沈英甲为纪念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而作。文章发表于2000年12月。 文体知识———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音正形准 ①稻菽( ) ②饥馑( ) ③分蘖( ) ④田埂( ) ⑤一蔸( ) ⑥籼稻( ) shū jǐn niè ɡěnɡ dōu xiān 重点 1. 文章的主题与主要思想:理解袁隆平的事迹及其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2. 写作特点: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 难点 1. 对于袁隆平事迹的深层理解:探讨其背后的科学精神与责任感。 2. 文章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与科学家的使命感的理解。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1、读标题,本文标题有何特点?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平的科学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奖项。 1、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怎样解决的? (1)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2)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2、在本节第二段引用“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有何作用? 突出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舆论阻力,反衬出他的坚定决心。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3、概括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1)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2)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 (3)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