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63668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课件(共24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日期:2024-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212873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人教部,语文,初中,ppt,24张
  • cover
(课件网) 太 常 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学习目标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课前导入 Part 01 课前导入 在古代,有很多抑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但是,辛弃疾是唯一一个征战过沙场的人,最后却成为了一位出色的词人。他是天下人普遍认同的文武全才。他写过很多著名的词,让人惊叹。梁衡曾经评价辛弃疾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起来领略辛弃疾词的魅力。 基础知识 Part 02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写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孝宗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七年之内,作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课文研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héng pī zhuó pó suō 词义解释 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词义解释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课文研读 Part 03 课文研读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形容月光浮动,亦指月光。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