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古代称谓 (一)姓氏、名、字、号 1. 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从汉代起就统称为姓了。上古时,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无姓亦无氏;贵族中妇人称姓,男子称氏;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2. 名 人与人之间相区别的符号。 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取名。名一般用作自称、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直呼其名,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3. 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字和名是有关联的: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后人对前人,可尊称其字,以表示敬重;平辈之间也可以彼此称字,表示礼貌。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号 又叫别号、表号。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有的人有多个别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白屈易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二)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爵号 1. 年号 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个新君即位,一般都要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两朝,一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2. 谥号 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一般分为三类: ①美谥: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yì)等。 ②平谥:怀、悼、哀、闵、思、殇(shānɡ)等。 ③恶谥:厉、灵、炀等。 (2015·全国Ⅱ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或“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庙号。庙号并不唯一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尊号 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别名“徽号”。尊号一般认为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多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爵号 即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各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了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 (三)人称姓名 1. 直称姓名(或名) (1)用于自称。例如: . 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