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某地区南部“多用土坯和芦苇建造住宅,宫殿和庙宇的布局一般是几个院落连接在一起,大门是一对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这种碉楼形式与埃及神庙的牌楼门有一定相似。”下列属于该地区古代文明成就的是( ) ①最早的轮车 ②最早的村落 ③最早驯化家马 ④最早的太阳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民居的建造反映了居住地的状况,学者对各地建筑做过如下评价“中轴线的划分……我国古代文化的理性”、“庭院……为高墙式层楼环绕,阻隔太阳辐射”、“缩小院落……有效隔热也减少寒风的侵袭”、“以宗祠为中心往外辐射的差序格局”。以下图片与评价相对应的是( ) A.③②④①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3.《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地面筑屋 4.《唐律疏议》引《宫卫令》中有“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这说明唐代( ) A.城市监管有严格的规定 B.商业经营理念守旧 C.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D.城市政治功能强化 5.下表是关于明清时期江西名镇的记载。 景德镇 “豪商大贾,咸聚于此”“其人口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景德镇志》 吴城镇 “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杨周宪《吴城石堤记》 樟树镇 “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熊化《樟树镇记》 铅山镇 “货聚八闵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巨观”。———《铅山县志》 据此可知( ) A.明清时期江西已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 B.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推动集镇的兴盛 C.文化的昌盛带动集镇商业贸易的繁荣 D.人口众多、土地肥沃促进集镇的兴起 6.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社会阶层分化 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建筑技术发展 7.据考古发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阶级对立的产生. C.国家机器的形成 D.生产能力的提高 8.有学者提出,“大都无城墙”是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安阳殷墟、西周王都丰镐、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华夏认同成为普遍共识 B.经济水平落后无力修建 C.统治者实力强大的反映 D.中央高度集权地方力薄 9.闽西南地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盗贼四起,因此,对迁居当地的移民来说,聚族而居既源于儒家的传统观念,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据材料可知,此民居为( ) A. B. C. D. 10.明代中期,松江府的朱家角镇在地方文献中未见其名;明代后期,苏州郊区洞庭东山的棉布商人以该镇为大本营,巨商席、许、翁、万诸家族皆寓居镇上,席氏和严氏在镇上开典铺,市集之盛为松江府之最。这表明( ) A.商贸活动促进市镇兴起 B.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商业发展改变人们观念 D.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出现 11.按五行配五色的说法,黄色对应的是“土”,属“中央”之位。因此,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宫和少数宗教建筑可以使用黄琉璃瓦,王府建筑用绿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