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9200

山东乳山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鲁教版选修《定风波》课件(33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20953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6份,教学设计,ppt,33张,课件
    课件33张PPT。《唐诗宋词》 (鲁人版)乳山六中 刘占兴 一、学法导入,明确目标回顾一下,鉴赏诗词或者说读懂一首诗词的基本过程或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人的形象,通过探究体会作者情感及作品包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作品的写作手法; (3)背诵全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 二、初读感知,正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同行 吟啸 芒鞋 一蓑烟雨 料峭 2.理解词义 吟啸: 徐行:   芒鞋:  轻胜马:  料峭:? 向来: 萧瑟: 3.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准字音 同行 吟啸 芒鞋 一蓑烟雨 料峭 萧瑟 xíng yín xiào máng suō liàoqiào sè 理解词义 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慢慢地走   草鞋   胜过、超过 。“轻胜马”:  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萧瑟处:遇雨的处所) 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原来、方才、刚才 吟啸: 徐行:   芒鞋:  胜:  萧瑟: 料峭:? 向来: 概括事件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后来雨过天晴,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感想。 把握基调旷达 (洒脱 豪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意思是说东坡能摆脱,遇事总能从窄处往宽处想;稼轩能担当,无路可走时,依然傲然特立。三、精读涵咏,把握形象 学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 2.翻译词句 3.概括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结合词句回答词人是怎样的形象? 朗诵注意: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重音 4.读出感情 版本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版本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朗读节奏、重音示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概括上片: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冒雨徐行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雨过天晴的景象和感受) 形象: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诗人形象。苏轼 四、知人论世,深入探究 处境:被贬黄州 缘由:乌台诗案 “乌 台 诗 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如“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蛰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于是下到御史台大狱,差一点被处死。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坎坷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思考: 1.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何深义?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作者处境,理解词中的“风雨”“晴” 在本词中的含义。 3.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4.有人认为,苏轼词中的“归去”也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之意,你同意吗? 5.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赏析探究 “一蓑烟雨任平生”赏析探究“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