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补充知识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表面温度 约6000k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地球固体表面 均温约22°C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 均温约15°C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三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1.通过示意图,知道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来源及传递方向。 2.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通过生活中典型的案例,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前思考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你知道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吗? 【课前导入】生活中的大气受热过程 【课前导入】生活中的大气受热过程 【课前思考2】大家注意过天空的颜色吗?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雨天的天空呈灰白色。早晨和傍晚有彩霞的时候呈火红色。你知道天空不同颜色的原因吗? 【课前思考3】霜多形成于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请分析其原因并思考应对的措施。 【课前导入】生活中的大气受热过程 7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地面 辐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太阳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1、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 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还大地” 3、大气长波辐射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4、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CO2、H2O) 大气升温 (吸收、反射、散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 地 面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大量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CO2、H2O吸收波长较长红外线 氧原子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参与的大气成分: 特点: ③散射 参与的大气成分: 云层、尘埃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空气分子和小尘埃 特点: 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②反射 参与的大气成分: 大尘埃 特点: 无条件散射所有光 (特点:有选择性) 1.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为什么晴空呈蓝色,云为白色; 2.交通信号“红灯停”的科学依据。; 牛刀小试:利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解释一下现象: 红色光的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穿透力强。即使是雨雾天也能很远地看见以确保交通安全。 太阳光中的蓝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所以天空呈现蓝色;白云是因为水汽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3.阴天的白天气温通常比较低; 4.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亮的; 牛刀小试:利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解释一下现象: 因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低。 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5.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6.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量大,紫外线强? 牛刀小试:利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解释一下现象: 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小,所以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多 【知识拓展】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