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一 预习 熟读课文,积累重要词句(笔记本完成);包括文化常识、重要单音节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 《屈原列传》学习任务二 内容梳理与概括 1.分段梳理内容要点并概括; 2.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学生完成后,教师明确。一课时。 第一部分“任” 第二部分:“疏” 第三部分:“绌”———楚国被诸侯侵凌、内外交困的局面 涉及屈原的两“谏” 一,谏怀王杀张仪,悔不及; 二,谏怀王毋行,王卒行。 堂堂一国之君被张仪玩弄于股掌之中,足见楚国上下之昏聩。屈原虽被疏远,却直言劝谏,显示出其精忠尽职,且思虑周详;显示出屈原对秦国的清醒认知和远见卓识。 写法分析: 其一,作者将屈原的命运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表现,通过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出人物的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滚滚车轮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 其二,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他们构成了屈原的对立面,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与爱国精神。 其三,张仪受秦王重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这也凸显出屈原这样的忠臣贤者对国家的重要价值,也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第四部分:放流 这段评论从侧面凸显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第五部分:怒而迁之 第六部分:影响 文学:好辞而以赋见称,文学主张有人继承。 政治: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高洁志向,政治主张无人继承;楚国被灭。 第七部分:总评 总体结构 《屈原列传》学习任务三 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1.整理一份屈原简略的人物年表。 2.结合内容梳理概括与人物年表,写出你对屈原的认识与评价。 一课时。 学习成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时间 事件、言行(生平) 你的认识 楚宣王29年,前340年正月初七 屈原出生 …… 楚怀王10年,前319年 屈原为左徒,…… 楚怀王15年,前314年 屈原造为宪令,…… 谏怀王杀张仪,…… 谏怀王毋会秦,…… 创作《离骚》,…… 顷襄王元年 顷襄王12年 楚顷襄王21年,前278年 屈原怀石,…… 参考《史记 楚世家》节选 小组交流 句式:屈原是一个———的人,他……。 格式:认识+依据 教师总结 认识屈原,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政治方面,屈原有才干,有远见,有责任,有担当。他担任楚怀王左徒,主持内政外交,发号施令,联齐抗秦,使得楚国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屈原被罢黜之后,楚国群小当政,绝齐伐秦,内外交困,日削月割,以致灭亡。 第二,屈原一生坎坷,除短暂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之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中心之外,被疏远,被罢黜,被流放。他郁郁不得志,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只能将自己的忠贞忧愤寄托在文字之中。创造光大了楚辞这一文体,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第三是屈原伟大的家国情怀。屈原心系楚国,一心为楚国的发展强大奔走谋划。即便是被废黜被流放,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一心想着重回朝廷,为国家出力。尤其是在流放期间,他反复徘徊不愿去楚。直至楚国国都陷落屈原深深绝望,怀石沉江。 我们强调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士人其实是没有忠君爱国观念的。我们从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中可以得知,秦国在发展强大称霸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是任用了很多其他诸侯国的能臣干将。当时的人如果不能为本国所用,便会游走诸侯,寻求实现自己才能和抱负的机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便是当时的楚国,也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在秦国为政。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便能够理解屈原的忠君爱国是多么的特立独行和难能可贵。 第四是屈原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屈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